我单位拟联合楚雄彝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成果“农村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技术体系的创新与应用”申报为2022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相关项目情况公示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农村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技术体系的创新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杨培昌;毕峻龙;杨军;吴昊;偰梅花;王蕾;杨永能;
第一完成单位:楚雄彝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二完成单位:楚雄师范学院;
二、项目简介
项目针对农村生猪养殖存在的问题,围绕“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粪污处理”三个方面,形成了农村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
1、创新了一套适合农村生猪适度规模饲养的技术体系。按照养殖标准化建设要求,提出了针对农村猪场的选址、布局和猪舍建设的规范。探索了适合于农村可持续的节粮型畜牧养殖模式,开展了母猪子宫深部输精技术研究,显著提高了适度规模养殖户的生产效率,为生猪稳产保供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生猪主要疫病防控技术体系。针对影响农村生猪养殖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防控的关键技术问题,在楚雄州建立了11个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平台和五级预警机制,开发了6种动物疫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监测能力相对于2018年提高了8.15倍。开发了一套“免检联动报检”系统,在省内首先实现了动物强制免疫信息网络化管理。开展了强制免疫联免技术的研究,形成整村推进免疫模式,缩短了免疫周期和空白期,显著降低了动物防疫的工作成本。
3、提出了黑水虻-生猪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创建工作,探索完善黑水虻养殖技术,创新了黑水虻主体蛋白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了黑水虻微型水暖设备、虫粪分离、烘干设备和黑水虻冬季保暖设备,为解决养殖业与环境和谐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三、候选单位贡献情况
楚雄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第1完成单位,负责项目总体规划及组织实施,提出针对农村猪场的选址、布局和猪舍建设的规范,探索了适合于农村的、可持续的节粮型畜牧养殖模式。开展了母猪子宫深部输精技术研究,建立了11个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平台和五级预警机制,完成了楚雄州动物疫病预警监测和分析,开展了强制免疫新联免技术的研究,形成整村推进免疫模式,探索完善黑水虻养殖技术技术体系,创新了黑水虻主体蛋白资源化利用技术,组织了成果的推广及应用。
楚雄师范学院:项目第2完成单位,负责项目技术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发了6种动物疫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协助楚雄州疫控中心建立了11个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平台和预警机制,促进疫控系统监测能力的提高。制定了强制免疫联免技术的研究并制定方案,缩短了免疫周期和空白期,显著降低了动物防疫的工作成本。协助项目组成果转化运用,提出养殖从业人员培养方案,累计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本科生30余人。
四、候选人对项目贡献情况
杨培昌: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总体规划、技术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主导完成本成果。主持了农村生猪体系适度规模技术体系、疫病防控技术体系和黑水虻-生猪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工作。
毕峻龙: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整个项目的组织实施。建立了11个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平台和预警机制,开发了6种动物疫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开展了强制免疫联免技术的研究,形成整村推进免疫模式。
杨军: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成果的推广应用、实验示范工作,培训从业人才1500余人次;
吴昊:项目主要完成人,创新了黑水虻主体蛋白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了黑水虻微型水暖设备、虫粪分离、烘干设备和黑水虻冬季保暖设备。
偰梅花: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成果的经济效益分析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王蕾: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农村猪场的选址、布局、建设和标准化养殖的规范研究。
杨永能: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动物疫病预警检测和分析工作,参与了“免检联动报检”系统推广工作。
五、项目实施与推广应用情况
在全省5个地州19个县区106个乡镇推广应用,应用母猪累计10.59万头次。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为2587.23元/头,总经济效益为17276.71万元,年经济效益为5758.90万元,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为12.80元/元。有效提高了母猪产仔率,降低了生猪死亡率,控制了生产成本,减轻了病死畜和粪污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综合效益显著。
六、获知识产权情况
项目实施期间发表论文20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6项。
七、项目获奖励情况
阶段性成果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云南省农业推广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培养博士1人,硕士5人,各类从业人员1.2万余人次。2人次获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7人次入选省、州级学术带头人。
公示期为五个工作日(即2022年3月21日至3月25日),公示期内,若有异议,请将书面材料报办公室。
特此公示。
楚雄师范学院科学技术处
2022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