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处
 首页 | 组织机构 | 学科学位点建设 | 科研平台 | 人才团队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学术交流 | 科研诚信建设 | 政策法规 | 资料下载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成果>>正文
我校2021年有5项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获准结题
2021-11-04 17:35     (点击: )

2021年,由我校初审上报,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分别组织专家鉴定通过,我校主持承担的5项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顺利通过审查,获准结题。这5个结题项目负责人分别是物电学院孙坤教授、丁彩云博士、彝学研究院杨甫旺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金莲教授和图书馆赵青副研究馆员。结题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一、物电学院孙坤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激光快速成形钛合金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及其微结构演化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51561002)。该项目采用高温、高应变率耦合Hopkinson压杆,研究了激光快速成形钛合金材料在动态变形过程中的力学行为、性能及其微结构演化机理,并对比研究了激光快速成形钛合金材料与传统锻造方法生产钛合金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力学行为、微结构演化及绝热剪切敏感性差异;揭示了激光快速成形钛合金材料在高应变率下力学行为及其微观结构演化;有助于揭示激光快速成形钛合金材料中形成的柱状晶在动态变形过程中的演化机理,丰富和完善绝热剪切相关理论,具有较高的科学理论价值;积累和丰富了激光快速成形钛合金材料在高应变率下动态力学行为的相关数据,加快了该工艺生产钛合金材料在某些军事装备上的应用,对指导激光快速成形钛合金材料的设计、工程应用选材及热加工处理工艺制定都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二、彝学研究院杨甫旺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彝族土司史研究”(项目批准号17XMZ049)。该项目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构建成一部规范宏大的史学专著,全书共640页约计45万余字,分为导论、土司制度概论、彝族土司制度溯源、彝族土司制度建立、明代彝族土司制度、清代彝族土司制度、民国彝族土司制度、彝族土司政治制度、彝族土司制度的影响等部分,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论述以史论结合方式展开,将汉、彝文献资料结合田野调查所得,考证了彝族土司的族属、世系,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金莲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建立以来婚姻政策在西南民族地区的实施研究”(项目批准号17BDJ059)。该项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婚姻政策在西南民族地区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婚姻法》的实施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变迁的关系,研究了国家政策与少数民族婚姻行为、婚姻习俗变革的因果关系,以及产生的影响,探求改进婚姻政策设计,使少数民族婚姻习俗朝着有利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进步发展的方向前进;研究成果对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推动作用。

四、物电学院丁彩云博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大质量恒星的外壳对流和物质损失”(项目批准号11663001)。该项目针对外壳对流层,发现随着所采取的湍流扩散参数的不同以及随着恒星的演化,两对流壳层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且相互之间有着特定方向的联系。随着湍流扩散系数的增大,以及随着恒星的演化,氦一次电离(HeII)对流壳层的湍动能在增加,氦二次电离(HeIII)对流壳层的湍动能在减少,而两对流壳层总的湍动能变动幅度不大。该项目进一步研究了两对流壳层各自发展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物质损失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物质损失模型,并与观测进行对比并校正。项目采用湍对流加热效应来解释物质损失率,建立的模型建立在流体动力学方程基础之上,采用的湍对流模型考虑了对流超射,采用的对流超射是“指数衰减超射”,成功解释大质量恒星物质损失率,为物质损失理论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五、图书馆赵青副研究馆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缅跨境民族口承文化资料整理及其数据库建设”(项目批准号16BTQ049)。该项目以中缅跨境民族为研究视角,以口承文化资料为研究对象,以资料收集整理和数据库建设为预期成果,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借鉴口头文化、口述历史、数据库建设等理论与技术,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访谈、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着重对中缅跨境民族口承文化资料收集整理及其数据库建设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为中缅跨境民族口承文化资料的保存、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业务指导和工作思路,为研究中缅跨境民族文化起源、变迁、传承提供重要资料,而且对于促进口传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推动少数民族口承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及其数据库建设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处

   2021114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楚雄师范学院科学技术处  版权所有 

地址:云南省 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市 鹿城南路546号 邮政编码:675000,邮箱:xzkjc@cxtc.edu.cn